文化史当然包括了文学史——读过此书之后,像我这样的文学读者,对莎士比亚、尤利西斯、惠特曼等西方作家想必也会有新的发现和理解,对一般文学史里的诸多疑团可能会有意外的恍然大悟。
*原代序欧昱所译《英语的故事》一书。
本章已阅读完毕(请击一章继续阅读!)
本书的译者欧昱,期旅居英语国家,又是一个诗人兼小说家,有汉语写作和英语写作的丰富经验,在此书的翻译中经常音意双求,源兼顾,形神并举,有一些译法上别开生面和饶有趣味的独创,颇费了一番心血。个别词语如“币造(原意为币,引意为生造或杜撰)”,于词汇上援英中的良苦用心,虽不易被有些读者接受,却也不失勇敢探索之功,为一步的切磋提供了基础。
2004年2月
因此,在一个中国全面开放的时代,一切对西方有兴趣的读者,一切知识必须涉外的学者、记者、商人、教师、官员以及政治家,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,都能透过英语之镜对西方文明获得更加近和微的观察。
更重要的是,生活是语言之母,任何绕过相应生活经历的语言学习必定事倍功半。当英语仅仅作为一门外语时,在学习者那里常常只是纸上的符号,无法连接心中的往事,于是类似没有的一纸婚书,没有岁月的一张日历,或者是院房屋已经消失的一个住址,没有生命觉的注,不是活的语言。学习者们不一定知,英语中所有寻常和反常的语言现象,不是天上掉来的,不过都是历史的自然遗痕。在过去的十几个世纪里,英语是先民游牧的语言,是海盗征战的语言,是都市和市民阶层顽崛起的语言,是洲民地里劳动和战争的语言,是澳洲犯、南洋商人以及加勒比海地区混血家的语言,是南非和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政治语言,是资本主义技术英在硅谷发动信息革命的机语言……中国人置于遥远的农耕文明,没有亲历这诸多故事,对英语自然少不了经验障碍;如果对这一切又没有足够的知识追补,真正英语无异于缘木求鱼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对于一切学习英语的人来说,前这本《英语的故事》是十分重要的读。作者罗伯特·麦克拉姆等人给学习者们提供了必要的补课。他让语言返回生活,返回语言产生的境。他拒绝语言学中的技术主义和工主义,持从语言中破译生活,以生活来注解语言,用一近似语言考古学的态度,将读者引历史,其细心周到的考察,生动明快的笔,恢复了语言与生活的原生关系,重现了语言背后的生存境和表达依据,使一个个看似呆板和枯燥的词语起死回生。这是一本为词典找回脉、温以及表的书,是为语言学招魂的书。它甚至不仅仅是一本语言史,而是以英语为线索,检索了英语所网结的全生态史、生活史、社会史、政治史、文化史,在史学领域也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。
不从心的沮丧?